当天比赛后,中国在金牌榜上以五枚金牌名列第三,日本则因收获男子体操团体金牌,在金牌榜上以六枚金牌跃居第一,这让好些网民难以接受。有网民上升到国家荣辱高度,指苏炜德是「民族罪人」,不仅让中国丢失了一块本不应该丢的金牌,还让日本在金牌榜上升到第一位。
网民一哄而上指责运动员的事过去也曾在中国发生过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,头顶雅典奥运110米栏冠军光环的刘翔在北京主场因伤退赛,受到千夫所指;四年后在伦敦,刘翔在预赛中跨越第一个栏时就被绊倒,最后单腿跳到终点。刘翔从国民偶像,变成「刘跑跑」,有人骂他是「懦夫」,也有人指责他作秀、假赛,还有人责备他给国家蒙羞。
原以为随着观众的成熟、民族自信的上升,「唯金牌论」的思维已逐渐被摆脱,没想到巴黎奥运会上,舆论场的第一波高潮还是回到了金牌问题上。
从1984年中国首次在奥运赛场上摘金以来,中国民间对奥运金牌一直有很强的执念,一到奥运会,大家眼里只看得到金牌。
金牌数量一直也是中国代表团重点追求的目标,它不仅被视为评估国家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指标,也被视为综合国力的体现,是国家荣誉,也是民族气节。换句话说,奥运金牌的意义在中国远远超越体育本身。尤其是在中国崛起的年代,与美国、俄罗斯等传统体育强国在金牌榜首上的争夺,更被很多人看作中国赶超世界强国的标志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,中国以举国之力培养夺金运动员,凭着主场优势,首次在金牌榜上超越美国跃居第一,这在当时让很多中国民众深感扬眉吐气。后来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、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,以及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,虽然没有在金牌榜上登顶,但中国都位居前三甲。
日本靠单杠后上,反胜中国赢得体操男团金牌。(Getty Images)
过去几届的奥运会,一些中国「95后」「00后」运动员在赛场上崭露头角,他们不仅展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,也在场内外透出率真、自信和张扬,像「洪荒少女」傅园慧、「比心」射手杨倩,都摆脱了体制内运动员制式的拘谨形象。这次巴黎奥运会,面对西方媒体围绕兴奋剂问题的发难,以及不公平的高密度赛前检测,中国泳将张雨霏也成熟地面对,没有抱怨药检次数太多,只是委屈表示,担心外国选手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。
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,如今也不再局限于赛事成绩和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故事,而是把运动员的个性放大,让大众看到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真性情。体操男团失利引爆舆论风暴后,《人民网》、《新华社》等官媒也接连发文,强调「渴望金牌,但绝不唯金牌论」,「体操男团痛失金牌,并非一人之责」 ,试图引导舆论抛弃对金牌的盲目崇拜。
国内社会的「奥运观」、运动员在场内外的面貌,都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写照,希望围绕苏炜德的舆论风暴尽快平息,尊重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客观规律,成熟和包容地对待失败,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进步体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