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ESC to close

拳击格斗运动安全与选手健康保障方案(聚焦脱水、脑损伤等问题)的思考

2.心脏、眼科、血检常模化

按照统一的时间要求,对选手进行心电图、扩瞳眼底检查以及乙肝、丙肝、HIV 等项目的检验;对于超过一定年龄或有高风险病史的选手,额外增加运动心电或影像检查。

3.赛后“强制休战期” 与升级管理

参考英国BBBofC 的规定:选手在遭遇KO/TKO 后,停赛28–45 天(根据伤情可以延长),任何比赛后也需要有最短的休整期;同时,把停赛信息纳入跨地区共享库,实现信息互通。

C. 赛中医疗能力与裁判干预

场边医疗“黄金一小时” 方案

要确保场内配备有资质的拳台医师、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、氧气、颈托、脊柱板等设备;安排救护车待命,并且与具备CT 检查能力的创伤中心建立直达绿色通道,目标是从比赛结束铃声响起到完成头颅CT 检查的时间< 60 分钟。世界拳击(World Boxing)医师手册也强调,在台边对神经状况进行评估的时间很短,必须采取更保守的干预措施。

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,探索让移动CT 驻场,以减少转运的延迟。

2.回合与拳套安全阈值

对于风险较高的配对(比如选手有短期内多次被击倒的经历,或者身体水分状况处于边缘状态),应限制其参加长回合比赛,直到身体恢复正常;对于职业拳击拳套的合格检查,需要建立标准,不同回合数的比赛应使用具有不同技术特征的比赛拳套,始终应该把保护拳手健康放在第一位。

3.裁判与医师的“红线清单”

当选手出现失衡、定向障碍、凝视不稳、复合防守丧失等情况时,应立刻叫停比赛。这和搏击类项目脑震荡处置的共识是一致的,也就是只要疑似出现脑震荡,就让选手退出比赛。台上裁判始终要把保护拳手健康作为首要任务。

统一工具与基线测试

采用SCAT6/Child-SCAT6/SCOAT6 体系对选手进行场边筛查与赛后门诊评估;在新的比赛开始前进行基线测试,以便在后续评估中进行对照判断。

2.“分级重返擂台” 流程

由神经科或运动医学专业人员主导,选手需要依次满足无症状静息、轻度训练、中强度训练、对抗训练、实战训练等阶段的要求,逐级通过评估;在任何阶段如果出现症状复发,就退回上一阶段。

E. 数据与技术(监测、预警、研究)

赛后统一伤情与体重数据库

记录每回合选手受击情况、被击倒次数、停赛原因、急救用时以及体重、USG 等指标,形成风险评分(涵盖运动员自身及配对双方)。

2.探索性技术:仪表化头盔和护齿(iMG)

在业余训练、常规训练以及高水平赛事中,试点使用带有加速度计的头盔和护齿,采集头部加速度事件(HAE),用于趋势评估与场边预警。当前的证据表明该技术是可行的,但还需要进行校准与场景验证,在实际使用中应配合临床判断。

F. 教育、激励与问责

团队教育:要求教练、营养师持证上岗,限制采用“桑拿出汗” 这种方式减重,严禁“使用泻剂/ 利尿剂” 等危险方式进行减重。

激励与惩戒:建立体重回升达标的奖励机制,以及针对违规累犯的升重、停赛机制;把医疗合规情况与安全指标纳入赛事认证与推广方的评级体系。

加强对于拳手团队的裁判判罚原则的教育,让他们理解保护拳手健康是第一位的原则。

四、落地SOP(可直接照此执行/ 检查)

赛前4 周启动

建档:收集选手既往KO / 脑震荡病史、过往影像资料、行走体重三个月记录等信息,建立档案。

第一次检查:进行MRI 基线复核与体组成评估,给出最低安全体重以及每周减重≤1.5% 的计划。

赛前7 天

复称重与USG 检测;对于超标者,立即调整级别或进行退赛评估。

赛前24–30 小时

进行官方称重与USG 检测;选手签署体重回升10% 左右的承诺书;医师完成赛前神经、眼科复核。

赛日早晨

复称重与USG 检测;若超出限制,触发相应措施:罚分、改期、强制升重以及医学再评估。

比赛进行时

拳台边:确保医师、AED、氧气、脊柱处置装备、救护车以及对接的CT 医院就位;目标是从铃声响起到完成CT 检查的时间< 60 分钟。

裁判红线:当选手出现定向障碍、步态异常、重复被动挨击等情况时,立即叫停比赛并启动脑震荡处理通道。

赛后与复赛

统一上报伤情;根据伤情触发28–45 天的停赛以及影像、门诊随访;复赛前完成SCAT6 对照评估,并经医师确认放行。

五、如何评估成效(3–6 个月就能看见趋势)

每千回合严重事件率(包括急救转运、住院、影像检查阳性等情况)。

时间指标:从铃声响起到选手撤离、到达医院、完成CT 检查的中位数与90 分位数。

合规率:USG 合格率、赛日体重回升≤10% 的比例。

医学与运动指标:KO/TKO 率、技术性终止(由医生或裁判决定)比例的结构性变化。

再犯率:减重违规与赛后停赛复发率。

一句话总结:有效管控体重与身体水分情况、扎实做好医学准入与赛中处置工作、将赛后停赛与复赛路径标准化,再加上数据闭环管理与可验证的KPI,这就是拳击运动安全治理的“组合拳”。上述做法有日本的最新改革实践、英美等地的医学规范以及脑震荡国际共识作为支撑,是既科学又能落地执行的方案,当然也需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实施相应的适应性改动。

说明:以上为行业级与赛事级方案,不替代针对个体的医疗建议;具体执行时,应由赛事主管机构、医疗团队与运动员共同签署并监督实施。

P.S. 关于赛前30天安全减重的文章:

近日,在日本 8 月 2 日的比赛中,出现了同一场比赛两位拳手身亡的事故。这一悲剧引起了全世界职业拳击界的高度警惕,各地的拳击机构和从业者都在认真思考:如何才能减少这类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