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ESC to close

世界杯广播:激情与回忆的交织,那些年我们共同聆听的绿茵传奇

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盛夏,我蜷缩在爷爷的老式收音机旁,沙沙的电流声里传来解说员嘶哑的呐喊:“齐达内头球!球进了!”那一刻,广播里爆发的欢呼声比电视机画面更早抵达我的耳膜,仿佛整个法兰西球场的声浪穿透时空,撞碎了华北小城的闷热。

“广播是足球最原始的浪漫,”资深体育记者老张在采访中摩挲着他的索尼短波收音机,“没有高清镜头的年代,我们靠解说员的颤音判断射门角度,从背景音里数球迷的跺脚次数来脑补比分。”

这种独特的媒介体验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达到巅峰。凌晨三点的大学宿舍,二十台收音机同时调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当于根伟的解说突然拔高八度:“肇俊哲打门——咣!”,四百多间寝室瞬间爆发的跺脚声惊醒了整片校区。次日食堂里,所有人都在复述广播里那句“球击中立柱”的尾音究竟带着几分哭腔。

  • 1930年首届世界杯:乌拉圭电台用摩尔斯电码向欧洲传递赛况
  • 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:中国听众通过《参考消息》刊登的广播实录了解赛事
  • 2010年南非世界杯:出租车司机们用短波广播追比赛,导致城市晚高峰出现神秘堵车潮

如今在短视频时代,仍有一群“收音机球迷”坚守着传统。北京出租车王师傅的计价器旁永远粘着台德生牌收音机:“看直播容易追尾,听广播能跟着解说急刹车。”去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夜,他的车里载着五个不同国籍的乘客,当广播里传来蒙铁尔罚进点球的瞬间,西班牙人、克罗地亚人和阿根廷人抱头痛哭的画面,比任何4K直播都更具感染力。

国际足联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仍有17%的球迷通过广播追踪世界杯赛事。或许正如巴西传奇解说员卡萨格兰德所说:“当电波里传来进球后的三秒静默,那是整个国家在集体倒吸凉气。”